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Friday, August 1, 2008

這樣真的好嗎?

最近, 被這樣的想法困擾 - 真心誠意地, 不計回報的, 不期待感激的對待一個人,教導一個人, 是否應該呢?

這是個高尚的行為? 還是個幼稚的舉動?

別人是願意接受? 還是自己一廂情願?

了解他人所需及所須, 是否該主動付于? 還是視而不見, 當作不知?

為他人的長遠打算而被不理解, 是大方? 還是很天真?

或許, 要因人而定吧.

但, 不該是有教無類嗎?

唉!

Sunday, July 27, 2008

Can a family with Salary RM3,000 survive in Malaysia?

My friend sent me this simple calculations.

In Malaysia, the average family income is RM3,000 /month (where father works, mother doesn't).

Let's start rolling with a family which has Father, Mother, 1 daughter and 1 son.
  • Electricity and water bill: RM100 (No air-con, No home theatre, No water heater ... ok?)
  • Phone bill ( Telekom): RM100
  • Meals for a happy family: RM775 (3 meals on RM25/day, RM25 for 4 persons...?)
  • Papa makan / teh-tarik during working hrs: RM155 (RM5/day, RM5 ... can eat what?)
  • Car repayment: RM400 (A proton saga aeroback, 7 yrs repayment)
  • Petrol (living in city, traffic-jam): RM300 (go to work, bring son to school, only can afford one car running)
  • Insurance: RM650 (kids, wife and myself)
  • House repayment: RM750 (low cost housing repayment for 30 yrs, retired still have to work to pay!)
  • Tuition: RM80 (got that cheap meh? i don't think so)
  • Older children pocket money @ school: RM20 (RM1/day, eat bread?)
  • School fees: RM30 (enough ah?)
  • School books and etc: RM100 (always got extra to pay in school)
  • ounger children milk powder: RM50 (cannot have the DHA, BHA, PHA one, expensive)
  • Miscellaneous: RM100 (shampoo, rice, sauce, toilet paper)
No Astro, no movie @ cinema, no DVD, no CD, no online, cannot KFC, cannot McDonald, cannot go Park walk during weekend (petrol expensive), no chit chat on phone with grandparents, and etc...

Total up... RM3,610 already... EPF belum potong, income tax lagi........oledi RM3,610 ....
How to survive lah tuan-tuan dan puan-puan sekalian ??? Our Deputy Prime Minister asked us to change lifestyle? How to change? Don't eat? Don't work? Don't send children to school and study?

In Malaysia population, there are millions of rakyat Malaysia which still don't earn RM3,000/month!!!

What is this? Inilah Malaysia Boleh... Sorry ... it should be Malaysians Boleh , because we're still alive and kicking!!

Wednesday, July 23, 2008

甘露與淨瓶的對話 ──聖嚴法師開示,吳若權修行筆記


聖嚴法師:
我與若權面對面的接觸,就是這次的訪談了。   
我們談的內容,不會涉及什麼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會遭遇的阻礙、困頓、矛盾等各式各樣的難題……   
面對煩惱的處理,我的基本立場是「正面的解讀,逆向的思考」。正面的解讀,就是遇到任何問題,不要一來就視為負面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種砥礪的助緣。逆向的思考,是遇到順心的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折與不如意事,不氣餒,也不垂頭喪氣;只要觀念一轉變,就能柳暗花明。我滿歡喜這本書的出版,但願本書能對我們的華人社會有一些幫助。

吳若權:   
聖嚴法師說:「很多的人都說,這一生太苦了,希望此生過完了,不要再來世間,因為實在太苦。但是,菩薩不怕苦,菩薩一次一次地再來,他寧可吃苦,願意向眾生學習。」初次在現場聽到聖嚴法師說的這句話,令我非常動容。夜晚在耳機裡重聽錄音設備播出這句話,一遍又一遍,我流下淚來。   
回顧自己的前半生;也展望自己的後半生。如果可能,今夜或許會是個界線。曾經吃過很多苦的我,以為修行是為了解脫;如今我才知道,生命的歸宿,其實是自己初發的願心。


【聖嚴法師序】
轉念之後,柳暗花明   
我和吳若權先生,一個是宗教界的老和尚,一個是文壇炙手可熱的暢銷作家;我們倆人之間,說熟悉也不是,若說生疏,那還不至於。   
因為若權是個多產作家,他的小說、散文經常發表;每一發表,便廣受矚目。我如果有因緣接觸,也會拜讀他的文章,欣賞他的才華。他的文筆行雲流水,深受大眾喜愛,也很容易閱讀。除此之外,我所知道的若權更是個全方位天才,不僅在寫作上突顯長才,更跨足於廣播、電視、演說等多重領域,各方面的成果都令人讚嘆;尤其他巡迴台灣各中小學校園,舉辦數百場的演講,擁有廣大的群眾魅力。他的受歡迎,是不分男女老少,也沒有年齡、階層之別的。   
我記得有一次在長榮班機上,有位空服員要求我簽名,她拿了護照本給我希望我在其上簽名。結果我發現在我簽名之前,上頭已有一位名作家的簽名字跡,那便是若權,可見得他受歡迎的程度。   
不過,我與若權面對面直接的接觸,就是這次訪談了。從今年一月下旬開始,若權幾乎每星期都到我靜居的精舍來看我,每週訪談兩次,每次訪談一至兩小時不等,前後共八次訪談。我們談的內容,不會涉及什麼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會遭遇的阻礙、困頓、矛盾等各式各樣的難題,而在面臨種種難題之時,若權問我「該怎麼辦?」也就是聽聽我的看法。   
一般人面對問題,往往會陷入慣性的思考模式,或者從習以為常的觀點來看待,然而這對問題的解決幫助不大,甚至會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困擾,也就是被困擾纏縛,不容易得解脫。佛教所謂的「苦」,也就是指的遇到種種困擾之時不知如何處理,而落入一般常識性、習以為常的處理方式,結果可能愈處理愈糟糕!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問題、來處理問題,往往就能夠海闊天空。面對煩惱的處理,我的基本立場是「正面解讀,逆向思考」。正面解讀,就是遇到任何問題,不要一來就視為負面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種砥礪的助緣。逆向的思考,是遇到順心的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折與不如意事,不氣餒,也不垂頭喪氣;只要觀念一轉變,就能柳暗花明。我談問題,大概都是從這個基本立場出發。   
當然,我這個七十八歲的老人,對於社會的世故人情和對佛法的體驗,可能要比一般人更深入些,因此對於若權的提問,也就是他所看到的世間種種現象,特別是華人社會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他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問我,我則盡我所知、盡我所能來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對讀者們有益。   
能跟這樣一個多產的名作家對話,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若權的反應非常敏捷,有時他提出問題,當下自己已有想法,也會回饋給我。這本書的構成,原貌是我們倆人的對話,成書以後,則以第一人稱口吻呈現,由若權娓娓說來,而不是聽我這個老和尚講話,讀來應是滿輕鬆的。如果以第三者立場紀錄往來對話,雖有翔實的優點,但是親切感可能就少些了。我滿歡喜這本書的出版,但願本書能對我們的華人社會有一些幫助。

2007年6月27日 法鼓山聖嚴



內文連載


第5講堂  自由;自在
跟聖嚴法師約見談「自由;自在」主題的這一天,發生了很特別的狀況。儘管,十幾年來安排演講行程而經常必須在台灣南北奔波,甚至在海峽兩岸來回,碰到過烏龍事件不計其數,因為天候或人為問題,飛機停飛、航班取消、火車誤點……是常有的事,但這次是很例外的差錯。
我受某家企業之邀,參加他們巡迴全台灣的經銷商會議,並且替他們上銷售管理的訓練課程。當天清晨,我搭飛機到達高雄,平安落地之後,在發現沒有人來機場接我去上課的那一秒鐘,立刻直覺應該是負責聯絡行程的公關公司人員弄錯日期及地點了。果然沒錯,電話聯繫結果,當天的課程應該是在台中,而且現場已經有兩百位經銷商坐在會議廳等待我。
負責聯絡的公關公司同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也能想像那位召開經銷商會議的企業老闆此刻勢必十分焦慮。所幸,我們都是成熟而明理的人,知道當下應該是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是劃分責任歸屬、追究誰對誰錯,要趕緊想辦法讓課程可以順利進行,以免兩百位經銷商朋友失望而歸。
他們建議我搭計程車直接從高雄飛馳到台中,但考慮時間、成本、安全三個因素,我提議試試改搭台灣高鐵。客戶同意這個決定,並調整了課程的順序,兩個鐘頭之後,我準時出現在台中的經銷商會議現場,順利完成銷售管理訓練課程。
我一邊完成這個任務,一邊調整被打亂的行程。不但要退票、訂票,還要重新規劃從台中趕回台北的交通,取消部分的會議。協助我安排對外聯繫的出版社同仁,很擔心突如其來的變化,導致向來規律作息、注重時間安排的我,在無暇喝水、進食,還要匆匆趕路的情況下,身體負荷不消或情緒受到影響。但是,我的內心卻十分平靜而充滿感恩。下午四點整,分秒不差地出現在拜訪聖嚴法師的地點。
內心裡那個容易緊張焦慮的自我,彷彿很自律地待在情緒的房間裡,沒有在緊要關頭出來窮攪和,所以也就沒有闖禍。我沒有囚禁他,他也沒有吵著要出來。如果,當天的行程,是一首快板而必須轉調的歌曲,我在看似十分匆促的節奏中,踩著非常穩定的步伐,跟上每一拍的節奏,居然還能輕鬆自若,是什麼力量支持著我?
在這天的訪談裡,我找到了某些答案。巧合的是,之前並沒有特別的規劃及準備,純粹是因緣所致,在結束訪談後,果本法師和常寬法師協助我,由聖嚴法師親自見證受禮,完成了皈依的儀式,法名「常權」,正式成為三寶弟子。聖嚴法師特別叮嚀說:「權,的意思,是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這是他對我的期勉,也是我對自己的承諾。


第60課:為了積極實踐目標而分分秒秒把自己綑綁,是愚痴的事
一直以來,不論個人的品德、還是時間的安排、處世的原則,我都堅信遵守規範及規律的重要性。也曾在拙作中跟讀者分享:「自由,是留給自律的人!只有能夠自律的人,才有資格得到自由」,還曾為了嚴謹自律的能力沾沾自喜,把自己綑綁在很多枝枝節節的細節裡。這天,卻在聖嚴法師一句:「自己綑綁自己、困住自己,是愚痴的事。」得到當頭棒喝的醒悟。
現代人覺得不自由、不自在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沒時間、有些是缺金錢,想做的事,做不來;想去的地方,到不了。即使是律己甚嚴的人,可能都曾經跟我一樣,為了別人的期望太高、或對自己的要求太多、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感覺不自由、不自在。
聖嚴法師指出,自由自在的境界,來自於兩種修行的功夫。一種是放下自己的煩惱,另一種是放下自我的要求。煩惱很多的人,無論什麼事都想太多,把自己困起來,無視於外界的開闊,自己畫地為牢。例如:要求自己在什麼時候就要達成什麼目標,在什麼狀況就要完成什麼任務,這是畫地自限。聖嚴法師說他在很年輕的時候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凡事都對自己要求得很嚴格,把自己困住,就不能夠自由。後來在修行的過程體驗到一個道理:為了積極實踐目標而分分秒秒把自己綑綁,是愚痴的事。
當面聆聽聖嚴法師這一席話,深刻而動人。多年前,那個綑綁自己的聖嚴法師,早已經被自己釋放,消失在歲月的長廊;而我的心裡,卻還是住著一個被囚禁的自己。他,那麼謹慎,那麼乖巧,卻那麼不自由。我看著心裡那個跟自己很像的人,好想把他釋放出來。


第61課:要學會放輕鬆,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
聖嚴法師給了我一把鑰匙:「自己綑綁自己、困住自己,是愚痴的事。」打開綑綁自己的枷鎖。他說,在修行過程之中,只要把握一個心願,一個大方向、大目標、大原則,但不需要太詳細的計畫。因為,在向前走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沒人能夠預料。大環境會變化,自己的身體狀況會變化,生活的條件會變化,可以用運用的資源也會變化……這些都是沒辦法事先精算的事。在很多時候,自己認為一定可以到手的,不一定會到手;反而是沒有想到的,機緣到了時候,它就會出現。
我的工作性質是很多樣性的,包括:管理顧問、專欄寫作、主持電台節目……空暇時還要照顧病中的母親,幾乎沒有休閒的時間。在報上寫的專欄,每天要刊出一篇,如果沒有事先預存三十篇的稿量,我都會感到不安。覺得好像有件事情沒做完,必須要提前作業到很離譜的程度,才會放心。
但是,過度要求自己,執著於太瑣碎的細節,就像預先設定一些陷阱,讓自己掉下泥沼,很可憐、也很可惜。若要學會放輕鬆點,不能太要求自己特定的時間之內,或什麼範圍之內,絕對必須完成太大的目標、或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目標要確定,但是只要盡力而為、盡心而為就好,不要用細節綑綁自己,必須留著彈性調整的空間,當萬一碰到意外的狀況時,可以應變,讓自己的心態、自己的時間、自己的工作,乃至於所有的狀況,都感覺是自由的。
聽到聖嚴法師的開示,我內心那個疲憊而不安的自己,如沐春風般地獲得撫慰。聖嚴法師所描述的自由,來自他多年修行的功力,紮實的基礎奠定十分穩定的自信。相對之下,我的問題在於對自信不夠。我一直很害怕,如果不夠努力,沒有逼緊自己,眼前的一切就會毀掉。
踏入社會工作,我一直都在科技公司服務,像IBM、HP、Microsoft這些公司,當了十幾年的上班族,之所以會有機會跨行成為業餘作者,是因為幫老闆代筆寫專欄。多年之後,報社開闢新的副刊版面,編輯原本請當時非常有名的大牌作家寫專欄,可是那位大牌作家一直拖稿沒有交,編輯找上我邀了兩篇稿子,以便大牌作家拖稿時可以備用。我怕自己寫不好,寫了十篇給他,結果這十篇都被採用。因為那位大牌作家,不斷拖稿,編輯就用了我的稿件。所以,我常常跟讀者開玩笑說:「其實若權不是文章寫得好,而是交稿很準時,才有機會寫作。」
聖嚴法師分享他在報上寫專欄的經驗,報社的編輯會按期提醒他交稿,他接到對方的提醒之後開始寫,幾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了,平常不用太過於慌張。偶爾太匆促,真的來不及趕稿的時候,就跟對方道歉,缺稿一次。如果他下次還會邀稿,表示這個專欄寫得好。倘若情非得已缺稿一次,對方不能體諒,就決定不再採用,那也就不必再勉強合作了。
經過聖嚴法師的開示,我才了解,在一個既定的方向上盡力而為,但不要太勉強自己,否則就不自由了。對自己能力的認定,也很重要,這就是自信。
對自己要求太高、太苛,其實相對反映出來的就是自信不夠。如果我對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有足夠的自信,隨時都可以寫出一篇文章來,就不會把自己逼得那麼緊,好像連時間的自由都失去了。


第7講 生命的歸宿
中學時讀到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當時對生命的意義領悟不深,以為孔子是要我們活出「生」的意義,不必去管「死」的事。年紀稍微長大一點,慢慢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知道「未知生,焉知死!」的更深一層涵義,是教我們要活在當下,要好好把握生命的每一刻。
關於生死,這些層次的領會畢竟都還是很淺薄。幾年前,父親突然重病,住院四個多月之後離開人世。那段期間,我從害怕面對父親的死亡,到接受肉身終有使用期限的事實,認真學習死亡的課題,重新檢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一次很難得的經驗。
身邊有很多三十幾到四十幾歲朋友,都跟我一樣,在面臨親友病故的過程中,滿懷難捨的心情與痛苦,試圖去暸解生命到底是什麼?死亡又是怎麼一回事?這些疑惑帶來十分矛盾的心理掙扎。
沒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很難在短時間接受「西方極樂世界」「天國」的說法,他們既希望往生的親友能夠在肉身安息之後,靈魂永在,卻又不是很確定陰陽兩個世界會同時並存。而有宗教信仰朋友,未必能捨得讓往生的親友就此離開,甚至還會不斷詢問:「神明啊,為什麼他這麼好的人,不能多活一些時候?」
無法接受死亡,開始質疑生命,這似乎是人之常情。而且,這種質疑跟生者、死者兩者之間的關係深厚與否,有很直接的關係。如果,往生的人只是一般的鄰居、朋友,非親非故者,死亡的衝擊比較小,頂多就是探嘆口氣,或心裡覺得惋惜。但若是至親好友離世,衝擊就會很大。
聖嚴法師認為,一般的人面臨至親往生時,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反省,過程之中心裡浮現很多疑問,這是很正常的。如果缺少信仰,將很難找到解答;有了信仰以後,至少有一部分的疑問能獲得解決;從這裡再繼續深入、往前走,就可以漸漸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第93課:不追問過去,不妄想未來,只需把握當下
知名作家龍應台女士在父親過世三年之後,依然無法放下心中的牽掛,她來到法鼓山與聖嚴法師會談。聯合報及香港明報上刊登了兩位的對話實錄,〈永恆的關懷〉分「上」「下」兩次披露。其中有一段對話,令我印信深刻。
聖嚴法師:「你相信你的父親從此消失不見嗎?還是你相信你父親的生命仍然存在?」
龍應台女士:「我就是不知道我應該相信什麼。」
聖嚴法師:「通常的人在情感上,希望它是存在的。」
龍應台女士:「對,但是我們受理性教育的人,又會打一個問號!」
再經過一段簡短的對話之後,聖嚴法師提點出現代人面臨生死問題時看待宗教的盲點,他說:「許多人很矛盾,一方面想獲得佛法的利益,但又不相信佛教講的因果。在我看來,這些人是被理性、邏輯給障礙了,所以信仰進不來。」
讀到這些內容,我的腦海像一部可以高速運轉的DVD,重新倒帶回溯父親過世之後的這幾年來,我在生死議題與宗教上摸索。我想,我比較幸運的是,從小到大很多神奇的靈感直覺讓我很容易就親近宗教,逐步建立信仰。儘管,我也曾懷疑過自己是否足夠努力修行,以便能確信父親往生之後,以另一種形式繼續他生命的行程,卻從來沒有懷疑過,宗教對於人往生之後靈魂不會憑空消失的論點。
不只是龍應台女士有這樣的困惑,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也常因為急於印證因果或輪迴的邏輯,而碰到難以跨越的障礙。他們的心中存在著簡單的問句:「如果你沒有辦法證明我的親人往生之後,去了哪裡、或透過某種方式跟我溝通意念,我就很難相信有所謂西方極樂淨土的存在。」
如何證明呢?聖嚴法師表示,有些人是天生就擁有所謂的「神通」,有些人是靠後天的修行,因為禪定而得到神通。他們或許可以透過神通預言一些未來的事,或告知你某些往生的親友,離開人世之後的情形。儘管如此,還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但是,真正的佛法,並不是用來印證這些事情的真假,而是你相信它就存在了!也許,這些號稱「通靈」的人,可以帶你穿越四度空間,回顧過去、眺望未來,然而,這究竟是催眠、幻術、還是魔術,至今也沒有科學能證明。就算這些有神通的人,能帶你去看前世,但你的前世還有前世,就算他能帶你往過去回顧前一百世、一千世,也未必能解釋得清楚這一百世、一千世之間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


第94課:神祕經驗,跟個人的修行及緣分有關
至親的病故往生,是讓自己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願意開始修行或覺悟的一個契機。大學時代,我有位很要好的同學,家境並不富裕,從軍隊退伍之後,在家人支持之下,到美國去攻讀碩士學位。然而,他的母親卻在這段期間過世,沒有機會讓他盡孝奉養,更別說是享福了。這位同學,為了感念母親的慈悲,從此一心向佛,三餐吃全素。另外,還有一位客戶,本來很愛玩,常同時劈腿亂交女友。自從他的父親罹癌過世,他也突然悔悟,吃素學佛。
而我自身的宗教經驗也算特別。小時候就跟著媽媽到廟裡燒香拜拜,五歲那年遷居到台中深山裡,沒有什麼學習的資源,主動報名,參加「聖經函授班」,以郵寄教材及作業方式,獲得正式的結業證書,現在還保留著。青少年時期,嚐試接觸不同的宗教,有幾位好朋友是十分虔誠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後來我還是選擇了佛教,成為安頓身心的寄託。
十幾年前,母親突然中風,昏迷了幾天,為了要幫她祈福,開始養成吃早齋的習慣。父親過世,「做七」的儀式時需要念經,於是開始背誦經文,甚至還因為聽見法師唱誦經文很好聽,就跟著學習唱誦經文。
我的父親為人十分寬厚,寧可委屈自己、刻苦自己,也要慷慨地對待別人。他在生前很少主動接觸宗教儀式,他過世之後,我到寺裡幫他立個牌位,並且預約參加農曆七月超度亡魂的法會。有一天清晨五、六點鐘我夢見爸爸回來家裡,坐在客廳,我說:「您怎麼跑回來了?」他說:「對啊,回家裡看看!」,我問他:「您要去哪裡呢?」他竟微笑地說:「我要回去念經!」結果,我從夢中醒來看日曆和時鐘,正好就是法會正式開始的當天。
聖嚴法師安慰我說:「你見到父親回來了,有很多人見不到的。」這代表我和父親之間有感應,但也可能只是恍惚之間的一個妄念。神秘的感應經驗,有的是身體上感覺,有的是氣流的反應,有的是心理上的投射……無論感應的形式是什麼,跟兩人之間的修行和緣分都有關係。
這個解釋,讓我想到另一個神祕經驗。不久之前,三姨丈得腎臟癌時,住院住了半年多。有天晚上,吃完晚飯,我突然跟媽媽說:「姨丈可能快要回去跟隨佛祖念經了。」過了大約二十分鐘,三阿姨就打電話來說,三姨丈剛剛往生了,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都是科學沒有辦法解釋的經驗。
基於這些特別有感應的體驗,我更想進一步大量閱讀聖嚴法師針對生死議題所撰述的作品,探索宗教對生死觀的主張,試著想要在字裡行間,找到從悲傷中解脫的智慧。
在《枯木開花》書中,我看到聖嚴法師的母親因病過世的那個段落,儘管當時十六、七歲的他已經出家了,得知母親往生的消息,他還是非常遺憾,覺得在母親生前沒有來得及孝順,她死後也不知道如何報答。哭了三天之後,想想母親已經過世了,只能念佛、念經迴向給母親,並且發願要用母親生育給自己的身體,好好的對佛教、對眾生有貢獻,報答母親的恩惠。
念佛、念經迴向給母親,這個功課究竟對母親有沒有用呢?聖嚴法師認為,只要母子之間有所感應,就是有用的。但是,更具體的作法,還是把「奉獻自己、利益眾生」的這個功德迴向給母親,意義更為重大。


第96課:極樂,是從煩惱中得解脫。每個解脫的人,都有機會成佛
在研究生死議題時,我跟大多數的朋友一樣,腦海都會浮現這個問題:「人死了之後到底去哪裡?」
往生之後,我們會到像「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說西方極樂世界去嗎?那裡真的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
老實說,這些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採用各式各樣的物質來比喻,對我的修行功課,造成某種程度的干擾或障礙。
聖嚴法師理解我的困擾,告訴我說:「西方極樂世界並非物質世界,它是很抽象的,佛經把它具體化,還描述得那麼美好,是為了誘導眾生,嚮往極樂世界。事實上,西方極樂世界,最令人嚮往的,應該還是著重於解脫煩惱之後,精神上的自由跟快樂。」
極樂,意思是從煩惱中得解脫。每個能夠從煩惱中得解脫的人,都有機會可以成佛。所以「佛說阿彌陀經」裡提到許多「恆河沙數諸佛」,就是勉勵眾生修行不退轉,都有機會成佛。只要有智慧成就,每個人到了佛國都能有屬於自己的淨土,沒有空間及環境的限制。
凡人往生之後,若能放下肉身,不再眷戀人世,就有機會因為功德圓滿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常識裡的概念,都認為每個地點都有方位、距離,但是,真正的極樂世界和紅塵俗世,在佛國淨土裡,是沒有方位的,沒有距離的。雖然西方有十萬億佛土,過了以後才是極樂世界,但是這很快速的,西方極樂世界並不遙遠,只要彼此有感應,彈指之間就可以來回。佛國西方淨土,和眾生紅塵俗世,沒有距離。
講到這裡,聖嚴法師以慈愛的口吻對我說:「你在夢中看到往生的父親,也許他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了。」


第97課:往生之旅,下一站的旅程,因人而異
我的父親,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了!
聖嚴法師簡短的一句話,像一陣春風,撫慰了我心中的想念;也像一記春雷,敲醒了我對生死牽掛的朦朧。
父親過世五年了,我很想念他。每隔幾個月,我和家人就會去安厝骨灰的塔位看看他,跟父親說話。父親剛過世的半年,我曾因此而失眠,伴隨無助的悲傷、無由的痛哭……我看過憂鬱症的門診,也靠靜坐和讀經安頓自己悲傷的心。漸漸地,恢復平靜的心湖,讓我ㄧ度分不清是理性的壓抑,還是悲傷真的已經離我遠去。直到聖嚴法師說:「你在夢中看到往生的父親,也許他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我才確實知道:原來我就是基於這個信念,在生死的煩惱中得到部分的解脫。
每當我誦經,總感應到父親在西方極樂世界,跟我一樣微笑以對,享受地回顧著我們曾有的一段父子情緣。
相信父親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其實是安頓自己對生死牽掛最好的方式。而相信這件事情,需要幾個基礎:
第一個基礎是相信父親是個很好的人,即使他並不完美,但是在放下肉身的那一刻,他已經覺悟而從煩惱解脫。其實我很羨慕他,是個很有福報的人,臨終前妻子及兒孫都圍繞身邊為他誦經,替他送行。
第二個基礎是我有粗淺但踏實的宗教信仰,讓我可以很容易地接受人在往生之後,會繼續下一個輪迴。而好的修行者,從塵世出發之後,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
第三個基礎是對佛教有關生死輪迴架構有大致上的了解。
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關於生死的觀點和儀式,有很豐富而深遠的演進,有的是採取印度婆羅教的傳說、信仰,有的是在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累積的,有的則是在佛教流傳的過程之中,和民眾生活習慣漸漸融合的。但是,每一種說法都有它的背景和道理。
聖嚴法師認識一位旅居加拿大的華僑,他有神通可以看到人死亡之後的經歷。跟少數有過瀕死經驗,後來又復活的人,描述死亡以後的過程,竟然都大同小異,確定靈魂在離開肉身之後,會繼續下一站的旅程。

抓住心靈的震顫

餐桌上的燭光,好像幸福的光輝, 沐浴著小鄭和他結褵十年的妻子小珍。 十年了,他們總是從這個餐館門口過,看賓士轎車裡走下的紳士和貴婦,昂首闊步地進入餐館。

『進去吃一頓?』他們想都不敢想。倒是經濟最緊的時候,小珍曾經想去? 只是再想想,那裡面的女侍有多年輕、漂亮,就沒勇氣了。

而今天,漂亮的女侍,居然為他們又拉椅子,又鋪餐巾。另一位男士則遞上酒單和菜單『我們不喝酒!』 小鄭像觸電似地把酒單擋了回去:『只吃個套餐就成了!』儘管只是個簡單的套餐,兩個人也得好幾千塊。 向來愛說話的小珍,不斷叮囑自己:『要專心吃,把每一點滋味都吃出來。』魚翅湯果然美極了,接著的鮑魚更鮮。 『要是孩子能來,同這鮑魚湯拌飯,他一定會吃好大一碗!』小珍一面刮著碗底,一面感慨地說。『問題是,如果人家規定孩子也得點菜,怎麼辦?』何況,今天是我們結婚周年紀念 ?


『難得大手筆,就兩個人來點情調吧!』
最後上來的一道,是『富貴炒飯』,原以為沒什麼特別,吃到嘴裡才發覺滋味不凡, 尤其是那鹹魚肉丁,每咬一口,都說不出地妙。

『糟了!』吃到一半,小珍突然觸電似地: 『我們不該吃,可以把飯包回去啊!』 可是已經吃了,只剩下那麼一點點,如果再叫人包起來,必定會惹人笑話。兩個人的筷子都停了,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只怪自己太貪吃,居然沒想到家裡的老小。『不要想了!把盤裡的也吃完!』小鄭說:『十年才一次嘛!』『不!我要帶回去!』『我不好意思說,妳說!』

女侍來收盤子了,一把端起所剩無幾的炒飯,小珍突然揮手去攔:『等等!』囁囁嚅嚅地:『對不起!能不能為我們打包帶走?我.......我......想家裡的孩子會愛吃。』說著,從臉紅到了耳根。『當然!』

『恐怕整個餐館都在笑我們了!』小鄭說。

『管他的!我只想到孩子跟媽。』 小珍低著頭:『我覺得我們好自私,自己出來吃這麼貴的東西。』『不要提了!』小鄭有點不高興:『我說過了,十年才這麼一次。』

付完帳,沒見打包的東西送來。正在打包,『請二位稍等!』櫃抬小姐說。才說完,就見經理親自提來一個大紙袋。 『對不起!讓二位久等了!因為再去炒了一盤,送給你們帶回去!』經理笑著送二人出門:『家裡有小孩,真好!我的孩子都出國了,他們小時候也最愛吃這種炒飯。』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深深覺得餐廳的經理實在會做生意。

從這一對夫妻用餐的神情及舉止,不難看出他們的身份跟地位,何況是身為經理的人。 如果你是那位經理,你大可依言將那一小撮的炒飯打包;或者再炒一盤送給這二位夫婦!結果呢.....?

尤其當經理送二人出門時說:『家裡有小孩,真好!我的孩子都出國了,他們小時候也最愛吃這種炒飯。』 他可以老實的打包,也可以不說這句話,其結果是截然不同。你所作的一個是"突顯"他人的卑微,另外一個是充滿了愛及關懷,並"保留 "了尊嚴。

他不但提供美味給人家,同時也照顧到人們內心的深處。日後,這對夫妻經濟改善了,這家餐廳一定是回味往日時光的地方;也或許他們會將經理這種『愛人如己』的行為給傳播下去。
我想語言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扶起一個人,也可以推落一個人。請不要忽視個人,一句簡單貼心話的力量 。

聖經上說: 柔和的舌頭,可以折斷骨頭,話何其時,何等美好。祝福大家,在話語中要調和著同理與愛。

Warren Buffet - Interesting Aspects

There was a one hour interview on CNBC with Warren Buffet, the second richest man who has donated $31 billion to charity. Here are some very interesting aspects of his life:

1. He bought his first share at age 11 and he now regrets that he started too late!
2. He bought a small farm at age 14 with savings from delivering newspapers.
3. He still lives in the same small 3-bedroom house in mid-town Omaha , that he bought after he got married 50 years ago. He says that he has everything he needs in that house. His house does not have a wall or a fence.
4. He drives his own car everywhere and does not have a driver or security people around him.
5. He never travels by private jet, although he owns the world's largest private jet company.
6. His company, Berkshire Hathaway, owns 63 companies. He writes only one letter each year to the CEOs of these companies, giving them goals for the year. He never holds meetings or calls them on a regular basis. He has given his CEO's only two rules.
Rule number 1: do not lose any
of your share holder's money.
Rule number 2: Do not forget rule number 1.
7. He does not socialize with the high society crowd. His past time after he gets home is to make himself some pop corn and watch Television.
8. Bill Gates, the world's richest man met him for the first time only 5 years ago. Bill Gates did not think he had anything in common with Warren Buffet. So he had scheduled his meeting only for half hour. But when Gates met him, the meeting lasted for ten hours and Bill Gates became a devotee of Warren Buffet.
9. Warren Buffet does not carry a cell phone, nor has a computer on his desk.

His advice to young people: "Stay away from credit cards and invest in yourself and
Remember:
A. Money doesn't create man but it is the man who created money.
B. Live your life as simple as you are.
C. Don't do what others say, just listen them, but do what you feel good.
D. Don't go on brand name; just wear those things in which u feel comfortable.
E. Don't waste your money on unnecessary things; just spend on them who really in need rather.
F. After all it's your life then why give chance to others to rule our life."